5月14日生效的美国对华小额包裹关税新政,以"降税54%"的噱头引发行业震动。但细究政策细节可见,这不过是特朗普政府"极限施压"策略的延续——通过结构性税率调整倒逼供应链重构。对于海外仓企业而言,这场政策变局既带来短期降本窗口,更暗含长期合规风险,如何在90天缓冲期内构建抗周期能力,将成为决定行业格局的关键战役。
政策核心变化与成本影响
从价税下调与低价商品利好:从价税由原来的120%大幅降至54%,这对于低价商品如服饰、小家电等的出口企业以及相关海外仓服务商来说是重大利好。以原价100美元的商品为例,原本需缴纳120美元关税,如今只需 54 美元,关税负担显著减轻。这意味着海外仓在处理此类商品的入仓、存储及后续配送环节,其成本压力会得到部分缓解,商品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,有助于吸引更多此类商品的企业选择海外仓服务,扩大海外仓的业务量。
高价值商品仍面临压力:但值得注意的是,单件价值超800美元的商品需叠加 10% “对等关税” 及可能的芬太尼关税,总税率可达20%-55%。这一部分高价值商品的关税成本依然高企,海外仓在服务这类商品时,仍需承担较高的成本风险。这可能会促使海外仓服务商在与高价值商品商家合作时更加谨慎,双方需要重新评估合作模式及利润空间,寻找新的平衡点来应对关税带来的挑战。
政策背后的未来趋势
此次政策调整充满了 “特朗普式交易艺术” 的特征。财政部长贝森特透露,总统在谈判前夜曾通过Truth Social放风称 “80%关税或许更合适”,最终达成的30%关税远超市场预期。但高盛报告警示,90天倒计时已经开始,关税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。
对于海外仓服务商而言,这意味着未来的政策不确定性依然较大。他们需要密切关注美国政府的政策动态,提前做好应对准备。在接下来的9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内,海外仓服务商应积极与商家沟通,共同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。这可能包括优化商品结构,增加低关税商品的存储和销售;拓展多元化的市场渠道,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;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,提高海外仓的运营效率,降低运营成本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更严峻的关税形势。
总之,美国此次对中国输美小额包裹关税政策的调整,给海外仓服务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。海外仓服务商需要在成本控制、服务质量提升、市场拓展以及应对政策不确定性等方面不断努力,才能在新的关税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,并在激烈的跨境行业中保持竞争力。